2024年11月25日
KSW-4-16热 处理炉调温电路原理与测试
KSW-4-16型温度自动调整热处理炉主要由炉体和温度控制器两大部分组成。图1中的电炉电阻丝和热电偶安装在炉体内,其他电路都安装在温控器内。在温控器内又安装了一个“TDW2001型电子式温度指示调节仪组合”(简称温控仪),图1中只画出了温控仪后面板上的接线盒各接线端子,其内部电路如图3所示。按图1实测的各级电压波形如图2所示。
一、温控器工作过程与测试
当温控器内发生故障时,由于其内部电路直接与市电连接,要用示波器测试可控硅触发脉冲等信号,示波器外壳带电,不安全。同时,现场检修还具有通常所有的那些不便之处。为此,我将炉体包括电阻丝、热电偶等留下,只将温控器搬到维修室,通过建立模拟运行条件,使之进入工作状态,维修工作即可顺利展开。避免了上述诸多困难和不便。
测试之前,首先建立模拟运行状态。其方法是:
1)短路图1中原来接热电偶的接线板{1}、{2}端;2)在原接电炉电阻丝接线板{8}、{9}端之间接上一50W的电烙铁,作为假负载;3)市电经1∶1隔离变压器接到220V交流电压输入端;4)温控仪面板上的温度预置电位器VR4置于中间位置;5)温控器面板上的粗、细调电位器置于中间位置;6)接通面板上的“开关”,“通”绿色指示灯点亮,继电器吸合,同时可听到“叭嗒”一声。此时,整个温控器进入了模拟运行状态,电烙铁开始加温。
在模拟运行状态,图1中电源变压器B1初级{1}、{2}端获得220V交流电压,其次级{5}、{6}端所接指示灯点亮;次级{3}端经温控仪后面板标有“总”的接线端子,进入温控仪,此时图3中的继电器J已工作,常开触点闭合,标有“总”和“低”的黄、绿色导线短接,图1中全桥两交流电压输入端获得峰值100V的交流电压,其波形如图2A所示。全桥两直流输出端输出如图2B所示,频率为100Hz的钟形半波脉冲,其峰值也是100V。R1和稳压管2CW115构成了限幅电路,稳压管击穿电压为22V,在图2B钟形脉冲幅度超过22V的区间内,因稳压管击穿,其两端电压维持不变,22V以上的钟形脉冲部分电压全部降在了R1上被限幅。实测稳压管两端电压波形为梯形,如图2C所示。
在图2中从T0时刻开始,梯形电压经R2、VR1、VR2给C1充电,C1端电压UC1随之上升,其波形如图2D所示,当到达T1时刻时,UC1上升到14V,单结管BT35CJ发射极E与B2之间击穿导通,C1放电,其放电回路为:C1上端→单结管E极→B2极→脉冲变压器B2的{1}、{2}端→C1负极。充电时间常数大,放电时间常数小,在T0-T1期间形成了如图2D所示的锯齿波。在T1时刻UC1下降到5V,单结管随之截止。从T1时刻开始,22V的梯形脉冲电压又开始了对C1的新一轮的充电过程,随后,又放电。至于图2E中第三个幅度较小的脉冲,是由于C1的充电时间和充电电流都较小造成的。当调整“粗调”、“细调”两电位器时,可以改变C1的充电速度,使UC1到达14V对应时间轴的时刻也随之改变。C1的放电电流在脉冲变压器初级{1}、{2}端之间形成感生电压,其波形图如图2E所示。D1是阻尼二极管,在C1放电期间,放电电流流过B2初级,储存磁能,当单结管刚一截止时,B2初级绕组会形成{2}端为正,{1}端为负的感生电压,此电压使D1正偏而导通,储存在B2中的磁能通过D1快速地泄放掉,防止损坏单结管eb2极。T1时刻,图2E所示第一个正向尖脉冲经B2耦合到次级绕组,加到可控硅T1的G 、K极之间,形成触发电流,其回路为:B2/{6}→D3→T1/G→T1/K→R5→B2/{5}。T1导通,其电流回路为:220V电压输入插头→接线板/{5}→50A保险丝→电流表→T1/A、K→接线板/{9}→电炉电阻丝→接线板/{8}→接线板/{6}→220V电压输入插头。如图2G所示,在T3时刻的尖脉冲加到可控硅T2的G、K极之间,T2导通,其导通电流回路为:220V电压输入插头→接线板/{6}→接线板/{8}→电炉电阻丝→接线板/{9}→T2/A、K→电流表→保险丝→接线板/{5}→220V电压输入插头。D2、D3为隔离二极管。C2、R6用于抑制可控硅A、K极之间的高压快变干扰脉冲,凡能通过C2的高频干扰信号被大功率电阻R6吸收,变为热能而消耗掉。
两只可控硅在一个周期内轮流工作,一个在正半周期内导通;一个在负半周期内导通。在T0-T2正半周期内,加到T1G、K间的触发脉冲共有3个,只有第一个脉冲起触发作用,可控硅一旦被触发,后续触发脉冲失去作用,如果导通角增大了,触发脉冲就会多于3个,起触发作用的仍是第一个脉冲。在T2-T4负半周期内,加到T2G、K间的触发脉冲也有3个,同样只有第一个脉冲起触发作用。从图2H中可看出:可控硅的导通角θ等于控制角α,即α=θ=90°。如果将粗、细调电位器阻值调小,C1充电速度加快,图2D中的第一个锯齿波到达14V的时刻提前,图2E、F、G中的触发脉冲左移,α角减小,θ角增大。如果将图2H、I相加,则会得到完整的正弦波波形。
二 、温控仪工作过程与测试
图3是TDW2001型温控仪内部电路图,元件标号是笔者编制的,在其印刷电路板上有排列整齐的两排电阻,其中最长的一排有10只电阻,标以R1~R10;另一排有8只电阻,标以R01~R08;其他元件的标号是随意确定的。图3中带圆圈的字符表示的接线端钮与图1中温控仪后面板接线盒的接线端钮,对应连接。
首先,建立温控仪的测试状态:1)将温控仪后面板接线盒各接线做好标记,再将温控仪从温控器中取下来;2)用一只100Ω左右的线绕可调电位器与一10kΩ左右的电阻串联后接到外接6V直流电源上,可输出0~60mV的可调直流电压VT,将此电压接到图3中原来接热电偶的①、②接线端子上,用以模拟热电偶产生的毫伏数;3)调整电位器VR4使旋钮上的标记指向预置温度刻度盘1200℃处;4)在图3电源变压器初级即在标有“相”、“中”字符的接线端经隔离变压器接入220V交流电压。此时,温控仪进入了模拟测试状态。
1.由U/D等构成的电炉温度表的测试
图3中标有“表头”字样的方框,表示电炉温度表,其指针偏转角度与①、②端所加电压成正比。在正常工作状态,“表头”指示的是电炉温度,其实是一只电压表;在模拟状态,其指示值的大小取决于外加直流电压VT的高低。由集成块HA17324四运放之一的U/D等构成了电炉温度表。这是一较为典型的同相输入运放电路,其电压放大倍数KV为:
KV=1+R9/VR2+R8?
其中R9=129.2kΩ,R8=1.8kΩ,VR2取为200Ω,代入,得
KV=1+129.2/0.2+1.8=65.6
从U/D的反相输入端{13}脚和同相输入端{12}脚向左看去,两支路元件的构成具有对称性:其中VR2+R8≈R6+R7=2kΩ;R5=R3=100Ω;VR5=VR3;由于D7始终处于导通状态,实测其结电压为0.61V,{1}端与大电阻R2(16MΩ)相连接,U/D的{12}脚输入电阻近似为无穷大,通过R6、R7的电流几乎为0,5V电压经R2在R3上的压降约为0,故接线端子{2}到地之间的电压V{2}值为:
V{2}=VR3=[(5-0.61)/(R1+R3)]×R3
=[(5-0.61)/(4.99+0.1)]×0.1=0.088(V)
V②实测值亦为0.088V。
VR5电压值计算如下:
VR5=(5×R5)/(VR1+R4+R5)
=(5×0.1)/(0.11+5.6+0.1)=0.086(V)
VR5的实测值亦为0.088V。其实只要将VR1的取值再减小一点,VR5的计算值即可达到0.088V。
校准零值时,先将图3中的{1}、{2}接线端子短路,调整电位器VR1使VR5与V{2}相等,即可使运放A2的同相、反相输入端电压相等,其输出端{14}脚电压V14近似为0伏,温度表指示为0℃。
表1(见下期第六版)中左边第一、二栏给出了热电偶EU-2对应不同温度的毫伏值,是从EU-2技术手册上查到的。右边四栏的参数是通过调整外加电源可调电位器,使表头指针分别指示第一栏所示各温度值时的实测参数。例如:调整外接电压VT,使电炉温度表指示600℃,然后测试加到{1}、{2}端子间的外加电压值,如第三栏所示24.82mV;接着测试集成块U/D的第{12}、{13}和{14}脚电压如第四、五和六栏所示的0.113V、0.112V和1.674V。(下转第52期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