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前级分频制作体会
笔者利用寒假,对前级分频方式进行了一次尝试。笔者选定了一款称为“去高分低”的方式,如图,它包括输入缓冲、二阶有源高通、反相器与加法器构成的低通三部分组成。不由高音重放的部分全部由低音重放,并对低通幅频曲线进行适量提升,以弥补分频点衔接处的凹陷,使频响曲线趋于平直。
实际制作时,经过Protel制板软件的优化处理,笔者将这款分频器制作在了一块7×8cm2的印制板上,另作一块±15V有源伺服电源板为其供电。分频用的阻容元件须用数字万用表仔细挑选,否则会引发分频点漂移及相位失真。高低音相位关系是前级分频的一个难点,减少分音路数对改善相位失真是有好处的,所以提倡使用两分频。笔者将分频电阻改为固定电阻与精密微调电阻相串联,目的是为了能精确控制分频点。
分频出的信号需四路功放,对低音功放,要求有较高输出功率,较快的转换速率,这对重放低频有利。有条件的尽量使用分立件功放,并使之直流化。笔者采用了一台天逸AD-66A去推低音。至于高音功放,则须有良好的高频响应,一些优秀集成功放,如NS的LM1876、LM3886等足以满足要求,它们指标高,保护功能完善,开/关无噪音冲击,这些都对娇气的高音单元有利。笔者使用了以前制作的3886立体声功放作为高音功放。
音箱使用的是Hi-Vi“低频霸主”落地箱。用双线分音改的。音源是厦新DVD。
笔者与几位发烧友在夜幕降临后用各种题材的音乐对此套前级分频系统进行了全面考察。最后又将DVD+AD66+“低频霸主”恢复到以前的后级双线分音分频方式进行对比。大家都认为前级分频系统的低频干净利落,能量感十足,在力度、厚度及阻尼上有较大优势,高频也亮得惊人,但中频(包括人声部分)始终不如传统分频来得圆润。笔者将分频点从2000Hz-直调到4000Hz,发现在分频点较低(2400Hz~2800Hz)时,声音柔美一些,在调上了3500Hz以后,声音开始发干,最后选定为2700Hz。前级分频对于表现大动态的现代音乐、交响乐优势明显,但对古典乐的演绎却失去了那份古朴的韵味,显得不伦不类。传统分频方式在此就胜出一筹,声音很耐听。这个现象有点类似于烧界常议论的“美国声”与“英国声”,各有各的优势与不足,而不像许多文章对前级分频高唱赞歌,似乎完美无瑕。真正的体会,要进行了实践才能知道。由此联想到前级分频系统难以大众化的原因,除去结构复杂,成本高,制作难度大外,其音质音色并不占绝对优势也是原因之一。